前陣子朋友從Line轉寄一則笑話:
「早晨上學看到一群小學生,有穿長袖的,有穿薄秋裝的,還有穿短袖的,其中有一個小女孩鶴立雞群,竟然穿的是羽絨衣。有一個小男生就問她:『為什麼穿羽絨呀?』只見她45度仰望天空,幽幽地說:『有一種冷叫做~~你媽覺得你冷!』」。
我大笑!
我跟女兒經常為了要不要穿長袖或外套僵持不下,主見很強的她,對於要穿甚麼衣服或鞋子都有自己的想法。小時候,我還能幫她選衣服買鞋子,然而當她開始會清楚表達意見(大約三歲起),就不再願意接受我的安排。每次遇到季節交替,我們總要來個幾回衣著拉鋸戰,我說「外面很冷要穿長袖穿外套不然會感冒」,她往往回說「我真的不冷我不想穿」,外頭涼颼颼,她還堅持要穿短袖。
從小就刻意培養孩子有主見的我,每到這種時候,常常有拿磚頭砸腳的感覺。當一個小孩太有自己的意見時,大人就很難「控制」,當兩方都堅持自己的主張時,場面就會變得緊張甚至火爆,為了一件衣服或一件外套搞得大家都不高興,最後往往以「下達權威指令、孩子隱忍遵從」收場。
衣著大戰演個幾回,就在一個接女兒放學的下午,我決定停止戰鬥。
那天,外頭飄著毛毛細雨,氣溫應該只有攝氏15度,我從捷運站走到幼兒園,風吹得臉冷冰冰的。一進教室,溫暖的空氣席捲而來,我對門口的老師說:「哇!妳們這裡好溫暖喔!」,對照起陰雨的天氣,教室裡根本是溫室花園,熱得我必須脫下外套,坐在鞋櫃上等女兒下樓。幾個來接小孩的家長,不約而同地要孩子穿上外套或雨衣再出門,穿著薄長袖的女兒來了,我也要她穿上外套:「外面下雨,而且很冷喔~」。女兒一聽到我要她穿外套,開始堅持「我不冷,我不要穿!」,眼看外套拉鋸戰又要開始,我突然意識到剛進教室時感受到的溫度:「這個讓我想脫下外套的溫度,她當然覺得不冷。既然她感受不到冷,怎麼會想穿外套呢?」
我突然明瞭了!這跟吃飯一樣,沒有動物會把自己餓死或冷死。所有動物都是餓了就會找食物吃、冷了就會想辦法禦寒,這是生物最基本的感知能力,我們卻不打算讓孩子學習。我們拼命要孩子吃,寧願跟孩子吵架也要把衣服往她身上套,我們忽略孩子應該學習照顧自己,而不是由大人幫她決定一切。
於是,我決定不再與她爭辯。「好,那就不要穿。但是外面很冷喔!」,我說。
我穿上羽絨外套,牽著身上只穿著薄長袖的女兒走出學校。細雨飄飄在空中亂飛,她低著頭慢慢走著,突然,一陣涼風襲來,我握握她的手,問:「會冷嗎?要不要穿外套?」,女兒不假思索地說:「要!」。現在她覺得冷了,穿上外套成為她的需求,與其花大把時間在學校裡跟她爭辯到底要不要穿外套,不如直接走出門讓她感覺外面的溫差,穿不穿外套,她的身體會告訴她。
從那次起,我在「該穿甚麼」上完全放手讓她自主決定。我會給她建議,但不替她決定。如果她堅持要穿不合時宜的衣服,我也不會勉強她,畢竟,衣服是穿在她身上而不是我身上,會熱或會冷的人是她而不是我。身為大人,我有義務傳遞經驗,讓她知道可能發生的狀況(例如外面比裡面冷、下午會變天、可能會下雨、今天要上體能課所以穿方便活動的衣服比較好等等),當她因為選錯衣服而嚐受後果時(穿太厚所以流汗、穿太少所以流鼻水),提醒她下次如何處理(例如洋蔥式穿法、多帶一件衣服外出替換)。大人碎念一百句,比不上她自己承受後果一次來的有效。更何況小孩身上一把火,大人覺得很冷,她們通常覺得不冷,如果連冷或熱這件事情我們都要在親子關係間強出頭,未來還能期待孩子有甚麼自主能力呢?
經過一星期宛若夏天的高溫後,今天早上天氣又轉涼了(約莫攝氏17度)。早餐後,女兒問我:「馬麻,今天天氣是熱還是冷呢?」,我要她自己到陽台去感受溫度。女兒開了門到陽台,幾秒鐘後進門說:「今天要穿長袖喔~」,我點點頭笑了。她飛奔到房間,選了件有點厚度的長袖與薄長褲自己穿上。出門前,我還是未雨綢繆地在背包裡幫她放了一件羽絨背心,以防她在學校後院玩耍時會冷。到了學校,她發現我幫她放的背心,吵著說不要、要我拿回家,老師靠過來幫忙說服,說如果不穿背心就不能出去玩喔,她才收下。其實,我本來打算就把背心帶走的,因為我知道,當她冷的時候,才會知道備著外套的重要。
後記:結果她一整天都沒穿那件背心,我已經冷到穿上羽絨衣,她仍舊一件長袖打天下。小孩身上一把火,我們真的不用太擔心啊!
* 歡迎原文連結分享。未經同意,請勿任意轉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