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ullSizeRender  

 

將近四歲的女兒上新幼兒園已經三星期了,老師們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:好大方的小孩啊!的確,在正式上學前,連續兩天帶女兒到學校熟悉環境,第一次進學校,她就毫不猶豫地牽著老師們的手到處晃,還跟老師玩得科科笑不停,她主動跟老師聊天(例如:我喜歡恐龍!),也會不停地提問題(例如:這要怎麼玩?),出門前還跟老師 Give me five,讓老師頗為驚訝。正式上學後,老師分享女兒在學校的情形,說她很喜歡跟老師及小朋友聊天(雖然她跟大家都還不熟),也會主動要求老師幫忙,即便在學期末插班進去,在期末成果發表演練時,她也能面對眾人發表小演說,毫不怯場。

 

其實不僅僅是在學校,我帶她外出時,當不認識的阿姨跟她說話,她也會很大方地回答,甚至主動進一步說明或乾脆聊起天來。陌生阿姨們都很訝異她如此不怕生,而且侃侃而談。

 

這樣不怕生的孩子是怎麼來的?或許有一點是遺傳(因為本人小時候幼稚園的評語也是活潑大方),但與其把一切推給遺傳,不如說是我有意識地「訓練」,現在的她,絕對比我小時候還大方健談。

 

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個性,不能說怕生就一定不好(即使是天生內向者也能有一片天),但不可否認地,能落落大方與陌生人交談的人,無論在生活上或職場上都能取得某些優勢,而這樣的氣質從出生起就能開始培養。我聽過許多父母苦惱著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躲,希望孩子能大方一點,於是我想分享一點個人經驗,或許您也可以試著做做看。

 

1. 從出生時起,經常且規律地讓嬰兒接觸不同親人,人數越多越好

 

打從女兒出生開始,由於當時我們就住在娘家附近,我媽媽每天不辭辛勞地來幫女兒洗澡兼玩耍,兩個妹妹也三不五時地來逗弄小嬰兒,哄她抱她對她說話。因此雖然大家不住在一起,但實際上也頗類似大家庭,在小嬰兒腦部神經網絡發展的爆炸期,她接受來自不同人的刺激,比起家中只有兩個大人,這樣的人際經驗豐富多了。然而,這樣的接觸必須是經常且規律地,也就是讓嬰兒習慣被熟悉的眾人包圍(如果久久才見一次面,對嬰兒來說永遠都會是陌生人),我認為這樣可以先建立孩子對人的信任感,即使在嬰兒開始認生的階段,至少她還能把幾個大人當成「熟人」,不會一見面就躲起來或大哭。

 

多帶嬰兒回婆家或娘家,或者與同一群人固定聚會,讓嬰兒習慣接觸人,習慣不同人的擁抱、說話、逗弄、玩耍,我認為這可以奠定未來不怕生的基礎。女兒打出生時起就每天見到外婆,每週見到阿姨們,她與她們非常親密,我回娘家根本不需照看她,因為她周旋於眾人之間,忙得很哪!

 

2. 會走路開始,帶孩子到不同地方,讓她有機會觀察多樣事物

 

孩子一歲多開始學走路後,活動量就大多了,她對探索的慾望更強烈,因為她已經有能力依照自己的意願尋找有趣的東西。這段時期,如果還長期關在室內,將限縮孩子的眼界。因此,打從女兒會走路開始,我每天帶她到不同地方,公園、大賣場、遊樂園、海邊、山上、博物館、展覽館、百貨公司,各類場所我們都去,目的是讓她眼花撩亂,也讓她有機會觀察不同事物、感受不同氛圍。每種場所都有不同人群,有玩耍的親子、購物的民眾、賞風景的人們、看展覽的文青,即使她還不會說話,但長期大量地接觸不同人群,讓她習慣陌生人的存在,偶有陌生人來逗弄她,就算她還不會主動接近,但也不會嚇得躲開。

 

當然,不是每個父母都有大把時間可供揮霍,也許你把孩子托由長輩或保母照顧,然而你還是可以利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,帶她到超市順便購物、走不同路線回家、隨機進入不同商店逛逛、每周末帶她到不同地方遛遛、或者帶孩子上親子課程,對孩子來說,這都是接觸不同人群的好機會。要孩子不怕生,自己一定要先有冒險精神,開孩子眼界的同時,自己順便感受走出習慣圈的樂趣。當父母與陌生人交談,孩子也會在一旁觀察,自然而然地,她會知道與陌生人交談是怎麼一回事,當她會說話以後,便會有樣學樣地與陌生人應答。這樣的能力,產出於父母製造的機會,且父母必須先做給她看。

 

3. 三歲以後,帶孩子去旅行

 

對孩子來說,父母再怎麼會安排不同路線不同商店,最後其實也不脫住家附近的生活圈範圍,久了也會厭倦。三歲的孩子已經有獨自步行一段時間的能力,此時如果能跳開原生活圈範圍,到遠地去旅行,新鮮的空氣、溫度、街景、人群,都能把孩子的眼界更擴大,而異地的文化、風景、語言、甚至販賣的物品,可能都與熟悉的一切天差地遠,孩子會從中體驗世界有多大,對於不同事物的感受會更增強。

 

我們有幸在女兒三歲時到美國開露營車大旅行,從東邊橫跨到西邊,從沼澤玩到沙漠、從低地到高山、從42度到零下4度,一路上見識到許多風景、看了許多不同的事物、遇見許多陌生人(陌生到連頭髮、膚色、長相、語言,都與台灣大不相同)。美國人及孩子們大部分都很熱情大方,他們會在遊樂場與女兒主動打招呼及攀談,而他們自信的態度也影響了女兒,讓她在這段長期旅行的過程中,變得更活潑大方,語言能力也呈現爆炸式增長(或許是因為在美國都不會講英文,回來台灣遇到會說中文的人就猛說)。

 

然而,不是每對父母都能帶孩子去長期旅行,但是如果能利用連假提前安排小旅行,只要是到從未去過的地方,無論是國內或國外,都能開闊孩子的心胸。一路上,你們能一同分享新鮮事,透過彼此的觀察,豐富心靈增長見聞,孩子能知道,除了家附近以外,還有這麼大的天地、這麼多不同的人,無形中也會促成孩子的求知與冒險欲,而這兩種欲望是不怕生的驅動力,因為每個陌生人都是一本新書,值得拿來翻翻看裡面是甚麼東西。

 

4. 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談,並尊重她的發言

 

講了這麼多,又是讓嬰兒接觸不同人、帶孩子見識不同風景的,如果不讓孩子開口說,一切都是白搭。要讓孩子不怕生,最重要的就是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談,且大人絕對不在旁邊囉嗦或阻止

 

我一直記得小時候,我那膽比老虎還大的老爸,在我尚牙牙學語時,要我獨自從三樓下一樓,走一小段路到巷子裡的雜貨店買東西。他知道我還不太會說話,於是在我手中塞紙條與錢,讓我在說不出口時,把紙條拿給老闆。我不知道這樣被他訓練多少次,只知道後來的我很不怕生,因為連話都不會講就敢單獨去幫爸爸買東西了,還有什麼好怕的?對於女兒,我也秉持這樣的信念,找到機會就鼓勵她自己開口向店員阿姨叔叔問她想要的東西:進服飾店,我讓她自己進去問:「阿姨,請問有沒有恐龍圖案的衣服?」,買地瓜時,我推她上前跟小販說:「我想要兩條地瓜!」,出捷運站,遇到綠色和平工作人員號召聯署,我讓她問:「阿姨,為什麼北極冰山快融化了?」,在餐廳時,我讓她自己向服務生說:「請給我一杯水!」,每次說話都是一次練習,我相信再過不久,她會自然而然地學會向陌生人表達想要什麼東西、怎麼溝通、怎麼問問題。

 

在鼓勵孩子說話的同時,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當孩子正在說話時,大人們不能敷衍、糾正、不耐煩、或打斷她,我們必須尊重且專心聆聽她的發言,並做出回應。正在學習如何組織語言的幼兒,說話一定是零零落落或發音不對,有時講一句話要想好久,如果大人不能耐心地等候她組織好想說的話,提前打斷她或急著糾正,以後她就不肯再說了。至於打招呼,我並不強迫孩子打招呼,因為越逼孩子做,她就越不肯做,不過我會先主動打招呼給她看,例如:「伯伯早!」、「謝謝阿姨」、「叔叔再見」,她聽到我說,也會跟著說,說著說著習慣成自然,以後在相同情境發生時,她的內部設定就會自動跳出招呼語,不需擔心。

 

5. 經常與孩子聊天

 

我認為,大一點的孩子如果還怕生,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要說什麼,所以選擇默默地躲開(其實很多大人何嘗不是如此?)。要讓孩子能說能聊,平常就要經常與她聊天,隨手一抓都是個話題。接女兒下課時,我會問:「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啊?有什麼好玩的事?」,有時候我會主動與她聊自己的事,例如:「我今天看新聞看到巴黎發生槍戰,好可怕喔!」,睡覺前,我會與她聊:「妳覺得今天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?有什麼事讓妳傷心嗎?」,我也會與她分享:「媽媽上次寫了一篇文章,講到妳吃糖以後發瘋的事,有好多人來留言喔~」。當話題一開啟,她會開始敘述、問問題、再回答我追問的問題、或再順著我的回答繼續問下去,我們經常這樣沒完沒了地聊天,她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越來越好。有次在餐廳吃飯時,來收拾桌子的阿姨聽到我跟女兒正在來回對話,直呼:「妳們好像朋友在聊天喔!」,對,就是要做到這種感覺,像跟朋友一樣跟孩子聊天。

 

要孩子不怕生,父母自己一定也要不怕生。多出去走走,多與陌生人攀談,多與孩子聊天,孩子會從我們身上感染活潑氣息,未來一定也能自信地表達自己、與人對談。這樣的能力,將會對她的人生有極大助益。

 

* 歡迎原文連結分享。未經同意,請勿任意轉載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怕生 大方 與孩子聊天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guar 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