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3006  

 

上回寫了「孩子,」後,一位讀者寫訊息來問:「面對五歲孩子越來越無理,動不動就對大人大吼,對弟弟動手,真的傷腦筋,要如何跟他溝通?」

 

我是教養素人,教養理論也涉獵不深,幼兒心理專家比我更有資格來回答此艱難的問題。然而奇怪的是,當我看到這個問題,卻隱隱感覺自己與這個五歲孩子的情緒產生連結,我好像可以感覺到他心中悶到爆炸的鬱卒,由於不知道如何表達,只好用吼叫及肢體動作來宣洩不滿。

 

家中只有一個女兒的我,還沒有經驗以父母的立場來處理手足問題。不過,我有一個小我三歲的弟弟,還有兩個妹妹,關於父母應如何處理手足間的問題,我倒是有不少反面經驗可供參考。

 

我大膽猜測,五歲男孩是因為委屈沒被理解,更恐懼失去父母的愛,才會用這種方式來宣洩不滿

 

記得小時候,每當我與弟弟發生爭吵時,我最討厭爸媽老是說:「姐姐要讓弟弟啊!」,即便我知道弟弟可能還不懂,但是當我的委屈沒被父母理解(例如心愛的玩具被搶走或弄壞),只被單方向地要求必須「懂事」,長期把苦往肚裡吞的結果,就是某天大爆發,氣父母只維護弟弟不關心自己,氣弟弟把父母的愛搶走,在行為表現上,就變成用大吼大叫來表達對父母的不滿,也會找機會把氣發洩在弟弟身上。

 

在我年幼的心中,小我三歲的弟弟其實跟我差不了多少,我們同樣是幼兒,同樣還在學習相處,我還沒大到可以理解甚麼叫「照顧」,更無法接受「姐姐就是要讓弟弟」這樣的觀念。我把父母解決手足紛爭的方式解釋為他們只愛弟弟不愛我,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真的很難打從心底愛護弟弟。

 

因為我的情緒與委屈不被父母尊重

 

當時,如果父母懂得先承接我的情緒,例如:「我知道玩具被弟弟搶走了,妳一定很生氣對不對?」,或者:「我知道妳最喜歡的書被弟弟撕破了,妳一定很難過對不對?」,只要他們能理解我的感受,心中的委屈就去了一大半。此時,若父母再來跟我談:「弟弟還小,他還不知道這個玩具是妳的,也不知道書不能撕,他不是故意的,妳能原諒他嗎?」,我會比較容易接受。而如果父母能進一步與我站在同一陣線,與我一起想辦法解決,例如:「那我們把妳心愛的玩具與書收到弟弟拿不到的櫃子裡,這樣他就不會不小心弄壞妳的玩具或書。」,我會很感動父母關心我的處境,也會很高興有解決方式(而不是被迫隱忍)。

 

當我的感受被尊重、我的所有權被尊重,如果有天我也想要搶弟弟的玩具來玩時,父母告訴我:「這是弟弟的玩具。我們平常是不是很尊重妳?所以妳也需要尊重弟弟。」,我便能輕易理解「尊重就是一種平等對待」的概念,從而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也會導致弟弟的負面感受,以同理心的角度,自願放下弟弟的玩具,學習尊重。

 

身為老大,原本擁有父母全部的關注與愛,卻在弟弟出生後,瞬間被打入冷宮,若感受不被尊重,還被迫退讓,他會懷疑父母的愛,也會把弟弟當成搶走心愛物的壞蛋。隨之而來的對父母吼叫、對弟弟動粗,都是他心靈受傷的證據

 

不過,這樣的手足之爭或許只發生在年紀相差五歲以內的兄弟姐妹間。因為當小我七歲與八歲的妹妹出生,我無怨無悔地幫忙照顧幼小的妹妹們,我用傳統布巾揹她們、陪她們玩耍、幫她們綁頭髮、說學逗唱娛樂她們,完全沒有以往爭執的場面。或許,七歲才是孩子真正懂事的年紀。

 

最後,我想用一段以前養貓時讀到的養貓指南做結尾。養貓專家說,當家中原本已有一隻貓,要再帶另一隻新的貓進來時,進家門的第一件事,必須先把新貓放在地上,把原有的貓高高抱起(讓牠感覺自己地位比較高),再溫柔地對牠說:「我們很愛妳,所以我們帶了一隻小貓來與妳作伴,請妳好好照顧牠喔!」。我把這段話實驗在我的貓身上,發現此言不假!原本恰北北的黑貓,被我高高抱起、溫柔地解釋後,牠好奇地聞一聞小貓,再用貓掌輕打小貓的頭兩下,發現小貓傻傻地不知回手,從此以後,牠非常非常照顧後來的貓,連自己的貓糧被吃光了都無所謂(牠還會把蟑螂玩到半死,掃給動作比較不敏捷的小貓)。

 

牠,非常愛後來的牠。

 

* 歡迎原文連結分享。未經同意,請勿任意轉載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尊重 手足之爭 教養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guar 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