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5659

 

過年期間,我帶著女兒回娘家玩耍。女兒知道我們的約定是過年過節才可以吃糖,因此當她看到阿嬤家有一袋綜合糖果,喜孜孜地在袋子裡翻找喜歡的糖果打算開吃(限量三個)。剛睡醒的小妹從房間裡走出來,看見女兒一臉期待地正打開糖果包裝袋,便蹲下來貌似認真地問她:「這個給小阿姨吃好不好?」。女兒有點愣了,但還是一口把糖果吃下,小妹看了也沒說什麼,話題就岔開了。

 

午飯過後,我們一起到附近的廟裡點平安燈。等待的時候,女兒從口袋裡拿出僅此一個的金幣巧克力要我幫她撥開。在旁邊閒閒沒事的小妹,看到女兒正要吃巧克力,又靠過來貌似認真地問:「這個分小阿姨吃好不好?」,女兒這次依舊沒回話,默默地把整片巧克力吃掉。

 

過一會兒,有個立委候選人來發紅包袋,女兒也分到了一包。剛剛不知跑哪去的小妹,回來看到女兒手上的紅包袋,又問她:「哇!妳怎麼有這麼漂亮的紅包袋?給小阿姨好不好?」,短短幾小時內連續聽到小妹的「分享問話」,我實在按耐不住了,口氣有點衝的說:「妳幹嘛一直這樣問啊?妳又不是真的要!」,小妹回我:「我是在測試她懂不懂得分享啊!

 

這類「送我好不好?」遊戲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了,長輩們尤其喜歡這樣逗弄小孩。記得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,是女兒剛從外面回來,手上拿了一個很喜歡的玩具,當她進門看到樓下的警衛伯伯,很高興地想要獻寶時,伯伯說:「哇!好漂亮的玩具,送我好不好?」,女兒的表情馬上從欣喜轉為恐懼,飛也似地逃離現場。從那次開始,她只要看到樓下伯伯,就會立刻把玩具藏在身後,想盡辦法不讓他看見,再盡快躲進電梯。還有一次親戚聚會,姑姑看到女兒帶去的玩偶,也逗弄她說:「唉呦,這隻長頸鹿好漂亮喔!送給姑婆好不好?」,女兒聽了趕忙把長頸鹿拿回來緊緊抱在手上,深怕玩偶真的被拿走了。

 

如果要從女兒的上述反應來評斷她是不是懂分享,我可以說她是絕對不懂分享的。情境下的她很小氣、佔有慾很強,連一丁點都不願意給別人。然而面對這樣的狀況,身為母親的我一點都不會不好意思,我反而覺得,大人們為什麼這麼無聊,要用這種方法來玩弄孩子?

 

我理解「送我好不好?」遊戲的背後並無惡意,玩遊戲的大人們只是逗孩子玩,或者只是想「測試孩子懂不懂分享」。然而,許多未經深入思考的言語或行為其實反映出許多問題。

 

首先,大人會這樣逗孩子玩,是明知孩子一定不願把心愛物送人,才故意這樣問。當孩子著急甚至哭了起來,大人心裡會有莫名的成就感,看到孩子因為自己的一句話而驚慌失措,被逗得樂不可支。更狠的狀況是,當孩子保護心愛物而不願照做時,大人還丟一句:「你怎麼這麼小氣?!」,加深孩子自尊的受創感。或許我們從小就被大人如此對待,因此當自己成為長輩後也下意識地如此對待小孩,然而想想小時候,誰喜歡這樣被捉弄?即便是成人,誰喜歡有事沒事被閒來無事的人問:「你這個好漂亮,送我好不好?」?如果你不會這樣對一個成人說,就請不要這樣對孩子說。

 

其次,認為問「送我好不好?」可以「測試孩子懂不懂分享」,就更加詭異了。動物的天性都是競爭的,動物星球頻道可以看到手足間為爭奪資源不惜互相殘殺,人類這種動物也一樣,目的是為了生存。除非分享能帶來其他實質目的或更高層次的快樂,否則我們很難期待一個人主動分享。分享的另一面是剝奪,當我們把一個東西分享出去,等於是放棄自己的所有權(無論永久或暫時),它需要很複雜的心理運作機制,才能坦然接受失去所有物的感覺,並領悟分享的真諦、獲得另一種形式的滿足。如果測試一個幼兒懂不懂分享,答案一定是不懂分享的(除非孩子根本不在乎那樣物品)。況且,幼兒還在建立自己的所有權概念,大人如果在這種時候不停地用「送我好不好」企圖製造所有權的被剝奪感來強迫他分享,孩子只會更抗拒分享(李坤珊老師說,這樣孩子的佔有慾會更強http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61835&page=1)。

 

「送我好不好?」遊戲讓孩子陷入兩難與困惑之中。我發現喜歡這樣逗弄小孩的大人,都是喜歡這個孩子的。孩子其實也清楚大人對她的喜愛,只是面對這樣的玩笑,她們陷入到底要維護心愛物品或是社交關係的天人交戰中,連大人都不喜歡面對這種狀況了,憑甚麼期待孩子比大人更懂得處理?同理一下,如果某天我們帶了好不容易排隊買到的 iPhone 6(而且還是限量顏色),好朋友看到了,問:「哇!好漂亮喔!這支送我好不好?」,我們做何感想?對孩子來說,她心愛的玩具就是我們的 iPhone 6,她準備要吃的糖果就是我們排隊三小時才買到的限量馬卡龍(每人限購三個),我們會那麼樂意與別人「分享」嗎?

 

最令人不解的是,大人的「送我好不好?」根本不是認真的。當孩子心裡掙扎一陣,最後決定把手上的玩具或糖果送給問話的大人,大人卻搖搖手說:「不用啦不用啦,我是跟你開玩笑的!」,孩子會不會有被玩弄的感覺?或者,大人可能收下孩子的分享,卻隨手一丟,顯然不是真的渴求,孩子會不會感覺被糟蹋了?這就好像交往中的男女,為了確認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,開出一個願望清單,當我們竭盡所能地實現對方的願望,以為對方會因此感動落淚時,對方卻雲淡風輕不當一回事地說:「不需要啦,我只是開玩笑的!」,或者根本不珍惜我們的努力付出時,我們會做何感想?

 

這跟分享一點關係也沒有,這是拿孩子開玩笑,而且是很殘忍的那種。

 

心思敏感的女兒,不知道是不是這陣子常常被這樣玩弄,導致原本很愛現寶的她,變得佔有慾很強。上幼兒園時,她不願意穿喜歡的鞋子、不願意背喜歡的包包、不願意帶喜歡的玩具、不願意用喜歡的擦手巾。她說她擔心有人會搶走她的東西,她要把喜歡的東西全都留在家裡。她有點被害妄想,在群體內恐懼著被強迫分享,她無法安然享受自己的心愛物品,而是時時刻刻擔心受怕。以前我曾經因為女兒不願分享而感覺對人失禮,但現在我覺得分享並不是至高無上的價值,我們必須先尊重孩子的所有權、尊重孩子的情緒感受,才能引領他們領略分享的真正奧義,那就是「希望對方也跟我同樣快樂」的單純心意。

 

其實,孩子是最懂「分享」精髓的。她們會用小手認真地畫一幅可愛繽紛的畫作,送給她最愛的人;她們會在嚐到好吃食物時,用湯匙挖一小口要妳吃吃看;當她們去了好玩的地方,會嚷嚷著下次也要帶把拔馬麻阿嬤來;當她看到媽媽成功做出杯子蛋糕時,會開心地喊這樣以後我們就可以做給學校小朋友吃了!然而當她們滿心歡喜的這樣做時,我們又是如何回應她們的分享呢?

 

孩子其實很願意分享,只是我們得讓她決定分享甚麼及如何分享。當她分享時,我們要誠心地感謝、雙手接下,並好好珍惜它。而要教孩子分享,大人請先分享給孩子看:吃到好吃的東西,分孩子吃一口;看到好玩的書,邀孩子一起看;去過有趣的地方,帶孩子一起參觀;孩子生日的時候,親手畫張卡片給她。這些都勝過言語,也是讓孩子懂分享的最好方法。珍視孩子的心意,與孩子一起享受美好的事物,無論是美味食物、一張童畫、一首歌、一本書,都能引領孩子體會分享的愉悅,那是強迫不來的感受,更無法透過玩笑或貶抑來達成

 

如果希望孩子不佔有,那麼一開始就別讓她擁有;如果她已擁有了,那麼請尊重她的所有。她願不願意分享,我們必須尊重;當她分享了,我們必須誠心領受。

 

分享應是愉悅的享受,而不是殘忍的剝奪。

 

* 歡迎原文連結分享。未經同意,請勿任意轉載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Jaguar 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