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續前)

 

其實我的孩子不算挑食,她喜歡綠色葉菜、紅蘿蔔、青花菜、木耳、香菇、海帶海藻類、魚、味噌湯,還會吃蒜頭及生洋蔥 。兩歲的她,食量像爸爸,早餐她可以吃下一大碗公,再接著吃半顆蘋果。我總是親手作她的飯(之前寫的 [安小貓每週小小記] 1Y15D 令人心煩意亂的副食品 [安小貓小小記] 2Y1M24D 小貓吃的飯  記錄了愛心餐的內容與作法),正餐之外我們很少給零食,也不讓她吃糖果、喝加工飲料等,所以她食慾很好,吃飯時總是開開心心地,比起作者面臨的問題,我女兒簡直像天使!

 

 

然而,法國人在飲食教養上的作法,讓我開始反省自以為美好的現狀。

 

 

雖說我一直親手做小貓的飯,我卻是懶得下廚做給自己吃。我總是一鍋火鍋吃三天,經常買外食(燒烤、鹹水雞及麻辣涮涮鍋是我的最愛)。 我知道這樣吃很不健康,但我寧願把時間花在帶女兒到公園玩耍或散步逛街,也不願好好為自己做頓飯。先生吃得稍微比我好一點,以前他會自己滷豬肉及水煮青菜,但搬到台北後,由於過街就有燒臘店,他也開始貪圖方便,餐餐訂兩份燒肉及西生菜。一家三口,吃三種不同的餐,我煮女兒的,先生煮他自己的。我們三人,吃得最健康的是女兒,再來是老公,最後是我。而女兒的「特製愛心餐」雖有均衡的營養,然而因為我懶得每天煮,所以她必須連續一週都吃同樣口味的冷凍晚飯,所有的肉與蔬菜都被切得碎碎的,牙齒已經長齊的她開始厭煩吃這樣的大雜匯了。

 

 

此外,由於女兒有特製餐,我又喜歡外食,結果晚餐時間變成:女兒先吃,我邊喝餐前酒邊催她吃,老公在一旁看iPad。由於電視太好看,所以女兒吃飯不專心,很早就學會自己吃飯的她,變成喜歡大人餵。好不容易催她吃完飯、洗澡、送上床睡覺,我跟老公才各自吃飯(這時往往已經晚上八、九點了)。我們各自把自己的菜端到電腦前吃,有時我會留老公在家,自己出門到涮涮鍋店邊看雜誌邊吃。 愛買外食的我經常感冒生病,而長期吃麻辣鍋,導致每天早上都肚子痛。我也煩惱女兒「吃飯配電視」的不良習慣,卻懶得作任何改變。

 

 

因此,當我看到作者說到 「想改正孩子的飲食問題,父母必須先從自己的飲食習慣改革起 」時,我才驚覺必須徹底改變生活了!良好飲食的基本要素包括豐富多樣的食材、高品質的食物內容、充足的用餐時間、充滿美感與品味的用餐環境。法國人講求「自家製」及「全家共餐」,孩子吃大人的食物,沒有為孩子特別製作的特殊飲食, 孩子如果不吃餐桌上的食物,則不會有任何替代食物。 吃飯時間是家庭時間,孩子與父母在同樣的時間吃,以便進行飲食教養,全家共餐時要專心吃飯,不看電視、不使用電子產品。 最最重要的是:父母應以身作則坐在孩子面前吃食,而不是告訴孩子該吃什麼及該怎麼吃!

 

 

我想起小時候,媽媽總是親手做飯給我們吃。放學後一進家門的炒菜聲與飯菜香是最幸福的回憶,餐桌上雖沒有山珍海味,卻有營養均衡的三菜一湯。印象中,我們很少吃零食(我承認常趁媽媽不注意,偷開冰箱吃維生方糖),乖乖蠶豆酥是偶爾才能吃到的奢侈品。 如同作者引述的美國研究,「孩童的食物品味和習慣,自幼兒時期便慢慢在成形」,媽媽的家常菜讓我養成喜歡吃青菜、不喜歡加工食品的味蕾,只要飲料裡加果糖,我馬上喝得出來。相反地,由於年輕時就移民美國的婆婆不擅長烹飪,先生從小到大都是吃加工食品長大的,他吃大量的麵粉製食品 ,而且超愛果糖!(他總是說,「純正楓糖」不好吃,好吃的是「楓糖口味果糖」)。我與他的口味完全不同,只因為我們小時候的飲食經驗太不一樣!

 

 

 

所以,為什麼我不能每天煮晚餐,讓自己跟先生都吃得健康,也讓女兒能嘗試更多樣化的食物,全家一起用餐,共渡美好的晚餐時光呢?

 

 

 

如同作者所說:「下廚可以是出於愛與喜悅的一個作為。下廚是一種愛的表現,會帶給我們新的能量與活力。下廚,就像給一個擁抱。」 。 Jamie Oliver 也提倡Food revolution,鼓勵父母親手做健康的菜給孩子吃。我最喜歡媽媽做的「青椒牛肉」,我也想讓我的孩子記得「媽媽的味道」!

 

 

於是我決定來場屬於自己的「飲食教養革命」!

 

 

我在筆記上寫下兩大重點:1. 吃食的樂趣: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欣賞食物的味蕾,豐富的食材+多樣化的烹煮方式。 2. 烹飪的樂趣:親手做飯,全家一同享受用餐樂趣。我著手進行「每天煮晚餐」計畫,並在臉書上宣布這個消息。 過去的我,一星期煮一次女兒的「愛心飯」,每週只需挪出一個下午來做菜 (後來變得像苦差事,一點樂趣都沒有),其他幾天都把時間花在多摸西摸或帶女兒出門閒晃。 我所需要做的不過是重新規劃時間,調整事情的輕重緩急,外出遊玩或下廚共餐?後者顯然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好處。

 

 

決定每天煮晚餐後,我停止浪費時間,重新調整每日行程作息,逼自己必須更有效率。雖然我會做幾樣菜,但要天天煮晚餐,菜色還需天天變換?這可不是我拿手的。沒關係,不懂就看書,我買了許多食譜,每星期日晚上花二、三小時研究菜單與食譜,而我也開始對市場裡的陌生食物產生興趣(例如佛手瓜、海茸根之類的)。我維持以前工作的習慣,工作開始時看一下時鐘,結束時也看一下時鐘,發現從洗菜、備料到烹煮完畢,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。然而熟能生巧,計畫實行的第一週,一個半小時只能出二菜一湯,一週後,同樣時間已進步到能做三菜一湯了。

 

 menu

 

 

「每天煮晚餐」計畫至今已邁向第四周,我們的生活完全改變了:我停止外食(至少晚餐),先生也不再吃燒臘店(加了很多味精的)燒肉,每到晚餐時間,二歲四個月的女兒一聽到「吃飯囉~」,會開心地跑來看今晚的餐桌上有什麼菜,急著坐上椅子,興奮地高舉雙手喊「開動!」。她會好奇地聞聞每一道菜,然後決定先吃哪一道。她雖不是什麼都喜歡吃,但看到我們吃,她也會想嚐嚐看。她不再要求我們餵她,而是主動要東西吃。先生則覺得自己身體變健康了,而且他說「我一輩子沒喝過這麼好喝的雞湯!」( ps. 用Emile Henry陶土燉鍋煮出來的雞湯真是無敵美味!)。前三星期,我們還是習慣把飯菜端到客廳電視前吃,但這幾天我們移到餐桌上吃(因為女兒調皮,被我處罰三天不能看電視),沒想到她可以跟我們坐在餐桌旁吃上一小時,而且笑容洋溢、心滿意足!我們的晚餐時光有熱騰騰家常菜上桌、有南國風情音樂相襯、有活潑可愛的女兒笑聲、有「嗯~~~好好吃喔~!」的配樂旁白,我彷彿回到十年前,在普羅旺斯渡過的那段簡單又美好的時光!

 

 

每天晚上,我會把當天的晚餐拍照上傳到臉書,當做鞭策自己的動力(身處「買外食太方便」的台灣,要想堅持親手作飯,真的需要強烈的動機與意志力)。由於每天不斷練習做菜,從錯誤中改進,我慢慢掌握時間與調味,也摸索出更有效率的作法(例如在擬定菜單時就考慮使用不同鍋具,多鍋並行),唯一的麻煩是,多了很多鍋碗瓢盆需要洗,但負責清理廚房的先生毫無怨言(因為他從小到大很少有機會天天吃現煮的家常菜,有人煮給他吃,他很開心!)。 我們家不再出現特製愛心飯、燒肉或麻辣鍋,現在,女兒喜歡的主菜是清蒸魚片、紅燒豬腳筋、照燒雞排、煎里肌肉排,我先生則是品嚐了各種台灣當季蔬菜,必須絞盡腦汁設計菜單的我則是學習到好多食材常識與烹飪技巧,這真是win-win-win solution哪!

 

 

 

更奇妙的是,開始實行這個計畫後,我又產生另外一個期許:逼自己每天寫作。我的生活漸漸變得有秩序,感覺更踏實。我發現,每天煮晚餐並未影響其他事,我只是把以前隨意浪費掉的時間重新回收,作更有意義的利用罷了!「越忙越有效率」,我的時間全都立正站好,按表操課,反而作了比以前更多的事。

 

 

年前我在法國留學,雖然最後像是被塗了一身狗屎般地離開,我卻不知道那段慢活時光已牢牢地釘在我心上。之後工作忙碌,我早忘了自己在普羅旺斯陽光下的模樣,直到閱讀這本「法國爸媽這樣教,孩子健康不挑食」,往日記憶一一浮出,我才驚覺自己忘了法國人教我的重要原則:享受人生!法國人教我的不是學術上的偉大理論,書中提到的法式教養我也不全然同意,但我欣賞他們「認真吃食」的態度 。「吃」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事,享受「吃」,就是享受人生最簡單的方式。而父母透過親手為孩子做飯,並與孩子一同用餐,來分享對彼此的愛。不論是仔細清洗蔬菜或在鯛魚片上仔細鋪上蔥薑蒜,每個動作都是對家人的愛,「愛」就是透過這樣無聲的方式傳遞出去。

 

 

當孩子嘴角下巴滿是菜屑,卻揚起嘴角心滿意足地對妳說「好好吃」時,我感覺到「愛」與「被愛」,人生好圓滿。

 

 

1-tile  

arrow
arrow

    Jaguar 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