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_6619   

 

常常聽到有人抱怨夫妻間對如何教養孩子意見不同,雙方堅持自己的做法因而演變為夫妻吵架的例子也所在多有,每每聽到類似情事,我其實不是很能感同身受,因為在我家這種情形比較少發生。在女兒教養上,大部分走我的路線比較多,也許是因為我花大部分的時間與孩子相處,比較清楚女兒的路數,也可能是因為我總說得出一堆道理,因此先生會尊重我的作法。

 

然而,教養應該是夫妻共同的事,「唯我獨尊」的模式並非我所追求的。前陣子發生兩件事,讓我有機會深入思考,並在當下採取措施,來實踐這樣的理念。

 

某天晚上,我們到女兒最愛的迴轉壽司吃飯,到餐廳前我已經與女兒約定好不吃布丁,然而當女兒飯後還是低聲詢問可不可以吃的時候,先生在旁邊幫忙求情。

 

他說:「不然吃四分之一好不好?」,我斬釘截鐵地說:「不行,因為這是吃飯前就做好的約定。」。先生聽了,很配合地說:「好吧!馬麻說不行就是不行,要聽馬麻的。」。

 

先生的這句話顯然是把決定大權交給我,然而我認為這不是「媽媽說了算」的概念,我澄清說:「不是馬麻說不行,是因為剛剛我們約定好了,這是原則問題。」

 

由於在「說到做到」上,我實踐的比先生堅定徹底,因此女兒比較服我的話,吃不到布丁的女兒沒有抱怨,她下桌離開,一路開開心心散步回家。而先生因為比較容易心軟,女兒通常不把他的話當一回事,在教養實踐上,他比較難施力。

 

看似掌握教養大權的我,應該開心嗎?那可不。仔細想想,如果家裡只有一個人說了算,另一個人在教養上毫無地位,這是件好事嗎?

 

唯我獨尊的態勢或許在一開始很收效,然而長遠來看,孩子可能會變得鑽營取巧,只服一個人的話,另一個人說的隨便聽聽。當父母一方講話沒有分量時,孩子能尊重他/她嗎?

 

我不想讓女兒選擇性的尊重,認為家裡只有我說了算,她也必須尊重爸爸。更何況,如果哪天我不在家,先生將面臨極大的考驗,管不動小孩的他也許會因此放棄,放任女兒打破每一條日常規律。我可以想像家裡可能會有吃不完的甜點、看不完的電視與手機、衣服玩具四處散落,雖然偶一為之無傷大雅,但如果我不在一星期呢?我可不想花更多功夫重新設定。

 

這樣的想法,是在隔幾天外出吃飯時靈光一現的。我抓到一個機會讓女兒知道她也必須把爸爸的話當一回事,因為媽媽是站在爸爸這邊的

 

那天晚上,我們又到迴轉壽司吃飯,果不其然,飯後她又低聲問可否吃甜點。不等我回答,先生又老調重彈幫女兒說話:「可以給她吃四分之一或一半,其它的丟掉。」

 

坦白說,當時我真的很想翻白眼。雖然這次吃飯前我跟女兒並沒有談到可不可以吃甜點,因此答案可以是開放的,然而我認為吃一半還不如一口都不要吃,這個「吃一半」的提議,讓我很傻眼。

 

我反駁他:「你自己戒過糖也知道,吃一口比不吃更痛苦,而且我本來就沒說她可以吃。」。先生對我說明他的想法:「讓她練習控制份量也是很重要的訓練。」,我心想:明明是你捨不得看女兒失望,扯甚麼練習控制份量?然後,我們就你一句我一句,小小爭論起來。

 

來回講了幾句,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:他是爸爸,他也有提出教養方式的權利,雖然平常都是我在打點女兒的一切,但我怎麼能因此認為一切都應該照我所想的那樣做呢?

 

我必須尊重他是父親,他也是對孩子很重要的一個人,在教養上,他不能也不應該缺席。

 

就在這轉念的瞬間,我放下了。是啊!吃與不吃之外,為何不能有「吃一半」這個選項呢?也許他說的有道理,或許這能讓女兒練習控制份量。我說:「好吧!我們試試看這招行不行得通!你自己跟她解釋吧!」

 

於是,先生滿臉笑容,開口對一臉期待的女兒說:「妳可以吃一半,因為上次妳吃一整個,結果晚上睡不著。所以這次吃一半試試看好嗎?」

 

沒想到,女兒不領情,她搖頭說不要。此時迴轉台剛好來了甜點,她伸手拿下一盤奶酪。

 

我轉頭看我老公,他很無奈地笑著,聳聳肩不知該如何是好。我很想拍桌大笑,落井下石吐槽他說「你看吧!她不鳥你吧!吃一半這招爛死了!」。

 

但是,我沒有這麼做。

 

既然我已經同意讓先生試試看,在實踐上我就必須與他站在同一邊。夫妻在教養上一定要先取得共識,如果沒有共識,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演出意見分歧的爭戰戲碼,因為孩子會從中學到如何取巧,聲東擊西。

 

看來老公無法說服她,那就換我接手吧!

 

先生顯然沒有與女兒談判的經驗,條件還沒講定,女兒就先拿了。我對女兒說:「把拔說只能吃一半,妳覺得 ok 我們才吃。」,說著便把奶酪端到桌子另一端放著,重啟談判程序。

 

女兒抗議,說她不要只吃一半。

 

談判是我的強項,我撤回善意說:「好吧!那就不能吃了。」

 

女兒滿臉沮喪,準備開始番。

 

我堅守立場,同時假裝退讓:「吃一半不要,那就吃一口。妳要吃一半還是吃一口?給妳選。」

 

跟我談判無數次的女兒知道媽媽說到做到(說到做到的功力發威了),如果不同意吃一半,真的一口都吃不到,而且不管她如何哭鬧,不給就是不給。因此雖然百般不願,她仍哽咽同意說:「吃一半。」

 

女兒一小口一小口,慢慢吃完一半的奶酪,剩下的一半由我撤走。我摸摸女兒的頭,稱讚她好棒,先生也滿意地點點頭。雖然我心裡有些嘀咕:為什麼他起的頭卻變成我在執行?然而能讓女兒看到父母互相尊重,而且會站在同一陣線,這件事還是非常珍貴的。

 

就在這樣的意念下,我提醒自己夫妻應該做好事前溝通,討論出共識後,再一起執行共同原則。前天晚上,我答應女兒隔天音樂課後可以去迴轉壽司,然而我還是認為不能讓女兒養成每次去都可以吃甜點的習慣,因此先跟先生行前溝通。經過討論,我們進一步達成「一週最多吃兩次甜點,但每次只能吃半份」的共識。這「吃一半」的實驗還算成功,因為女兒一開始雖然有些不願意,但經過幾次堅持,她慢慢接受這是爸媽共同執行的規定,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;而只吃一半的她,不再有晚上睡不著的狀況,因為只吃一半,攝取的糖分也只有一半。

 

教養是夫妻兩人共同的事,對內立場可以不同、原則可以爭論,然而對外(也就是在孩子面前),夫妻應該站在同一陣線相互支援,形成攻不可破的界線高牆。我發現,當我願意放下堅持,嘗試另一半提議的做法,甚至同心協力促成時,另一半也更願意支持我的作法,形成良性循環。多頭馬車會讓孩子無所適從,只有一人說了算也無法讓孩子理解夫妻應該是平等關係,進而把「互相尊重」這樣的觀念內化成經營人際關係的態度及未來選擇伴侶的條件。我們應讓孩子知道,無論找爸或找媽,得到的答案都會是一樣的

 

教養應該聽誰的?答案是聽「討論出來的共識」,而這共識,父母會用同一套標準執行。孩子會在這框架內感到安心,無須費心鑽營。

 

後記:

 

「一週最多兩次,每次只吃一半」已經成為吃甜點原則,昨天帶她去迴轉壽司,她因為想要快點吃到布丁,正餐隨便吃吃就說吃飽了要吃甜點。我嚴肅地說,如果以後只等著吃甜點,那我們就不要再來了(大原則一定要顧好)。結帳時,我順手買了壽司磁鐵玩具送她,獎勵她的配合,下樓梯時我問她:「下次不要吃甜點,換磁鐵玩具好不好?」,沒想到,她很爽快地說「好!」。拿著壽司磁鐵的她好開心,一路上蹦蹦跳跳的,突然,她抬頭對我說:「馬麻,以後我去迴轉壽司不要吃甜點了!嗯,我生日的時候會吃一點,但平常就不吃了。」

 

我把她的話轉述給走在後面的先生,我們倆都笑了。

 

* 歡迎分享原文連結。未經同意,請勿任意將本文轉載至其他平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guar 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