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ok.jpeg

 

「斷絕對孩子不需要的幫助,捨棄對孩子多餘的安排,離開不能沒有我的執著。」,山下英子這三句鏗鏘有力的話,我深深認同。

 

女兒已經五歲半了。回想這五年多來,她從事事依賴的小嬰兒,慢慢開始學爬學站學走,一歲想自己拿湯匙吃飯拿杯子喝水,兩歲想自己上下樓梯拿剪刀剪紙,三歲想自己穿襪穿衣穿鞋,四歲想自己煮小火鍋下樓丟垃圾,五歲爬高山不要人牽。而隨著年紀漸長,她也越來越有自主意見,例如想穿某衣服、不想穿外套、想帶哪個背包、不想吃哪道菜,她也不要大人干涉,例如摺紙時不要爸爸教、練琴時不要我指正等。

 

對父母來說,孩子這段「發展自我」的過程往往是難以接受的。原本擁有絕對支配權,權威感卻不斷被挑戰,失落感越來越重。更多時候,父母出於想保護孩子之心,在大小事上替他們做主或選擇,一句「這是為了你好」排除基本的尊重與討論。當父母為孩子想太多、做太多,手段上又是透過權威來壓制孩子,親子關係因而變得緊張,甚至撕裂了親情與愛。

 

雖然當母親才五年,我卻已經歷親子關係風暴。女兒三歲後,我曾因為她不想睡午覺、不想穿外套、堅持自己的做法而生氣。我擔心她累或冷,有時質疑她的能力,她正在萌芽的自主獨立,槓上我的權威感與支配愈,我們開始產生衝突。當劍拔弩張的次數越來越多,彼此間的氣氛越來越差,我才意識到自己並未隨著她的成長而調整。孩子正是透過這些行為來學習自立的!如果父母處處支配與控制,他們要如何獨立生存,並對自己負責呢?於是我開始學習少干涉多尊重,只掌握大原則,其餘讓她自主決定,經過一路摸索與調整,我看到女兒因為我的放手而越來越獨立,遇到問題也能自己想辦法解決,這才體認到教養之路就是「斷捨離」的過程,唯有慢慢釋放手中的風箏線,孩子才能飛得遠、飛得高。

 

山下英子的這本「親子關係斷捨離」正是教養上的減法哲學。從不幫孩子整理房間出發,練習斷捨離,引導及協助孩子判斷,但絕不越俎代庖。而透過斷捨離的思考,我們也問問自己:哪些是對孩子真正重要的?留下「需要」,摒除「想要」,提煉出教養原則的菁華後,彼此的空間、頭腦、心靈與關係都變得整潔清爽,閱讀時會湧起一股魄力,將雜物般的支微末節徹底清空!

 

闔上這本書,我更加堅定自己的教養方向,我也決定帶女兒正視她的雜物小山,一起練習斷、捨、離。

 

* 歡迎分享原文連結。未經同意,請勿將本文內容任意轉貼至其他平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guar 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